将车辆停在道路上划线的固定车位,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?没人来收费,官方缴费线上平台也查询不到缴费订单,隔天却收到了催缴短信;收到了缴费和罚款两个通知;下车到沿街商铺买个包子,缴费3元;家门口的停车位收费飙升;夜间包月停车一定要“卡点”进出……最近,不少市民向新民晚报夏令热线讲述了“智慧停车”的烦恼。
截至今年4月,全市已在14个区上线运行134个智慧道路停车场,按照设备类型主要分为G1(使用智能地磁设备)和G2(使用高位视频设备)两类。这一举措本意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停车管理效率,优化城市停车资源,但在实际操作中,不少市民却发现智慧停车还不够“智慧”,反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。
查不到订单为何收到催缴短信?
前两天,曹先生在17时30分左右把车辆停在武东路上划定的智慧停车位上。当时他赶着去附近的场馆打球,停好车就离开了。约一小时后,曹先生回到车位,看到车位上写着“扫码支付”字样,车位前后有两个二维码,他打开手机扫码付费,却被告知“查询不到车辆信息”。“车子是完整停在车位里的,两个二维码都扫了,都说没有信息,我只好开走了。”看上去,曹先生在智慧停车位免费停了一小时车,但他并不为此感到高兴。“我回家后一直在刷手机,看有没有收到短信提示,还点击了‘上海停车’小程序,都没有看到缴费信息。很担心过段时间再收到逾期缴费的通知。”
同样的情况不是个例。有市民反映,在江宁路-西康路南侧路段的智慧道路停车场也遭遇了类似问题。在“上海停车”APP、小程序上均未收到缴费信息,但隔天后却收到了官方催缴短信。市民很苦恼:“不是我不想付,而是没有订单该如何支付呢?”
另有市民通过“上海停车”小程序申请了错峰停车,按规定每月应缴纳200元停车费,但连续数月未收到账单。这些情况不禁让人怀疑,某些智慧停车场的车辆识别技术是否仍存在不足,导致计费和管理出现漏洞。
市民张先生称,他在浦东新区丁香路两侧的智慧停车场仅停了5分钟,却被收取了11元停车费。根据该路段公示的收费标准:0-15分钟3元,15-30分钟6元,30-60分钟10元,超过1小时按6元/半小时递进收费。11元的收费显然与规定不符,这让张先生对智慧停车系统的计费准确性产生了质疑。
停在车位为何吃了罚单?
有市民来电反映称,在五原路靠近乌鲁木齐中路的一段单行道,他明明停在划定的智慧停车位上,却同时收到了缴费通知和违停罚单。原来,该路段的收费标志牌设置在道路尽头,而禁停时段的信息只写在标志牌上,车主停车时无法第一时间获知这些关键信息。
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,许多市民反映告示牌内容繁杂,关键信息如同玩文字游戏,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发现禁停时间等限制条件。这种信息获取障碍不仅增加了市民的停车成本,更导致部分车主因不了解规定而收到罚单,进而对智慧停车系统产生抵触情绪。有市民建议,可将禁停时段等关键信息直接喷涂在停车位上,以提高信息传达效率。
据了解,本市合法设置的收费道路停车场均按照规范,在起止停车位两端各设置一块道路停车收费标志牌。标志牌内容包含允许停放时间、路段编号、收费标准等必要信息。对于较长的停车路段,管理部门还会在中间位置增设标志牌,建议市民停车时留意查看。
易堵路段有无必要设停车位?
云南南路设有双向车道,设置智慧停车位后,容易带来拥堵问题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
市民辛女士致电本报夏令热线,反映云南南路在淮海东路与金陵东路路段为双向车道,最近,因路边新增智慧停车位,导致交通拥堵问题加剧,周边居民和上班族出行备受困扰。
辛女士上下班都要经过这条路,她告诉记者,该路段道路较窄,车辆通行需互相避让。路边划设智慧停车位后,行车空间更加紧张。辛女士从淮海东路右转进入云南南路时,经常被左侧的对向车和右侧的停车挡住行车路线。下班时从云南南路转入淮海东路,拥堵更为严重。尤其因为该路段没有中间线,还有很多对向车直接逆向停到右侧的停车位,每天行驶到该路段都受影响。
新民晚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,该路段设置的停车位几乎占据了道路三分之一的宽度。由于缺乏清晰的车道划分,非机动车随意穿行现象普遍,部分骑行者甚至将停车位区域当作车道使用,导致交通秩序混乱。
居民区附近的停车位能否更便民?
设在居民区附近的智慧停车位引发的争议最为复杂。长期以来,许多社区居民已经习惯了原有的停车模式,而智慧停车系统的引入往往伴随着规则改变和价格调整,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小冲击。
浏河路上的智慧停车位没人停,停车位外却停着车 张依文 摄
家住上南花苑的居民李女士反映,在引进智慧停车前,附近浏河路上车位的收费标准是100元/月。由于小区内停车位很紧张,“小区内路两边停满了车,出租车进来都难以转弯”,因此,浏河路上的几十个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周边居民“停车难”的问题,大家都按照这个收费标准来停车,也不影响周边交通。然而,引进智慧停车后,收费标准变成了日间0-15分钟2元,15-30分钟4元,30-60分钟7元,超过1小时按4元/半小时递进收费,夜间则是按5元/次收费。“以前没有智慧停车时,白天都能停。现在停车费太贵,车位都空着,没人停。”李女士抱怨道,智慧停车收费上不封顶,有一天她甚至收到了265元的停车账单。
除了价格调整引发的争议,错峰时段设置不当更让周边居民叫苦不迭。市民张先生最近购房迁入茶陵路159弄小区居住,搬家之前咨询了物业公司停车问题,答复是暂时不能解决,只能登记排队,因此选择了小区附近的茶陵路道路停车位。张先生是自由职业者,平时以居家办公为主,一小时10元,不计算7:30-8:30的禁止停放时间,如果一天停23小时,费用难以承受。因此他申请了此路段的包月停车,每月300元,但包月只适用于错峰(周一到周五19:00至次日7:30),他认为这个时间与大多数上班族的回家时间不相符,智慧停车收费的时间段划分上应该多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。
市人大代表:智慧停车,不是智慧收费
停车难是市民“急难愁盼”的焦点问题,同时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和能力。
市人大代表施政认为,智慧停车的智慧二字,不应该只体现在收费手段,更应该体现在管理能力。市民反映的问题,说明我们在智慧停车的精细化管理上还需要多下功夫。
“有的市民不理解为什么要设定禁停时段,我理解禁停时段大都是早高峰时段,这时候优先释放的是道路通行功能,而不是停车功能。又比如,有的路段看上去不具备停车条件而去划定停车位,可能是因为沿线有学校、医院等,市民有一些临停的需求。我们道路的情况是很复杂的,是不是一刀切把人工收费变成APP收费,就万事大吉了?”
施政认为,涉及居民区附近的停车位,更考验管理智慧。有些居民区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,在附近道路上停车,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。现在突然转变收费管理方式,就需要多听取居民意见,在不妨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,能不能优化停车时段,更符合居民的出行习惯。“做到这一步确实是不容易,需要寻求很多平衡点。但管理工作,不能因为难做就不做。”
她建议说,有些市民反映比较多的“一停就收费”的问题,道路停车能不能设置15分钟的免费时长?既方便了车主,也提高了道路泊车的周转率;停一下,买个早饭买杯咖啡,这其实是有助于沿街店铺的发展,也是城市温度的体现。
新民晚报记者查询到,同为直辖市,按照北京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:不满一个计时单位(白天15分钟,夜间2小时)不收费,即白天(7:00至19:00)停车不足15分钟不收费,夜间(19:00至次日7:00)停车不足2小时不收费。
重庆市从今年7月1日起也施行了停车新规,重点就是明确了停车的免费时长:实行政府定价、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停车场,应当给予车辆不少于15分钟的免费停放时间;住宅区停车场免费停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。
停车问题其实还涉及社会共治的问题。比如学校、医院门口设置的智慧停车位,就应当和学校、医院、属地交警部门联动;如果有的路段违章率特别高,那可能就有停车设置不太合理的问题。
根据《上海市道路停车场管理规定》,道路停车费用属行政事业性收费,必须经由政府授权平台统一征收,唯一官方缴费渠道即为“上海停车”APP及其微信/支付宝小程序、随申办市民云接口。
施政提出,要关注和重视这种平台对数据安全的保护问题。近期,不少上海市民在未注册、未授权的情况下收到来自“聚合停车助手”的短信通知,提示其存在“未缴停车费”,并附带支付链接。部分市民点击后完成缴费,却发现该平台并非官方渠道,且金额高于道路智慧停车的定价标准。
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,早在今年3月,“上海停车”公众号就发布了警示信息,但直到7月依然有市民反映,被“聚合停车助手”获取个人信息并乱收费。“这说明,我们对信息使用权限、对市民的数据安全,还没有做到位,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。”
施政建议,“上海停车”要在如何方便市民停车上多下功夫,不能只变成一个收费软件,让市民真正用它来导航、规划路线、找车位等;也不应该一味让市民去适应数字化方式,真正的智慧不应止步于技术层面的升级,更应体现在对市民实际需求的体察和回应上。在推进技术升级的同时,多些换位思考,多些柔性设计配资论坛平台查询,智慧停车才能真正“智慧”起来。
升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