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宁夏频道实盘配资门户
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
8 月 13 日清晨 8 点,银川市兴庆区新华西路的塔东小区里,70岁的徐清文正在通过单元门口设置的安全通道,开启了崭新的一天。压在他心头多年的那块 “石头” 终于落了地。这些年,他所住的楼栋 “冬冷夏热”,常年困扰着楼里的居民。如今,小区内机器轰鸣,工人们正忙着给外墙加装保温层,这座曾因设施陈旧而显“衰老”的小区,正悄然经历一场焕新蝶变。
在向“新”发展的道路上,老小区如何焕发新生?闲置房屋如何利用?和美乡村如何发展?近日,记者走进银川市,记录下那些发生在街巷里弄与田间地头的变革。
科技赋能老小区的 “逆生长”
13 日下午,兴庆区中山南街清和社区兴发小区的改造工地一片忙碌。这里正处于拆除居民防盗网与加装外墙保温的施工阶段 —— 这是整个改造工程中最易产生扬尘、最难控制环境卫生的环节。然而,眼前的工地却出乎意料地干净,几乎看不到寻常工地常见的黄土稀泥。
兴发小区现场设置的环境监测仪。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
对付施工扬尘,喷淋设备是 “利器”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一排排细密的水雾正从设备中喷洒而出,如同无形的网,将扬起的粉尘牢牢 “降服”。“我们工地不仅有喷淋,还装了环境监测系统。天热的时候,差不多 15 分钟就会自动洒一次水,既能降尘,也能给工人降温。” 项目经理罗成武介绍道。工地围墙与基坑边的喷淋设施,会配合 PM2.5 粉尘颗粒监测仪联动工作,一旦粉尘浓度超标,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喷淋,让扬尘无处遁形。
兴发小区建于 1998 年,此次改造涵盖屋面防水更新、外墙保温及涂料更换、楼梯间公共窗户与单元楼照明设施升级等多项内容,预计今年 10 月底全面完工。“在这儿住了二十多年,头回见施工还这么讲究降尘的。” 居民路朝礼笑着说,这样的施工模式把对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,让大家打心底里觉得舒服。
据兴庆区住建局负责人介绍,2025 年兴庆区计划改造老旧小区 34 个,总建筑面积达 39.76 万平方米,将惠及 4713 户居民。目前已有 31 个小区开工建设,剩余项目正处于挂网招标阶段,更多“老破小”即将迎来新生。
闲置空间 “变身记”
在兴庆区丽景北街,一座白色临街楼栋里,血液透析机发出规律的嗡鸣。45 岁的张先生躺在治疗床上,刷着手机。“以前每周去医院透析都得排队,现在家附近就有治疗的地方,走路 10 分钟就到,太方便了。”
银川肾康血液透析中心透析室。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
很难想象,这个设有 80 个透析单元的医疗场所,曾是一处闲置了八年的建筑 —— 8年前,这里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火锅店。“2024 年 8 月我们接手后,用了半年时间装修改造,今年 2 月底正式接诊。” 银川肾康血液透析中心负责人王少华边走边介绍,走廊两侧的紫外线消毒灯每两小时自动启动一次,透析用水处理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。“透析一次要 4 小时,我们希望这里不像冷冰冰的医院,更像个能让人放松的社区活动中心。”
闲置房屋的“活化”,巧妙破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。曾在三甲医院肾病科工作的中心副主任医师田大成认为,这种模式极具示范意义:“利用闲置房屋改造医疗设施,既能降低运营成本,又能填补社区医疗空白。兴庆区的创新之处在于,政府提前做好区域医疗规划,再引导社会资本精准进入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”
今年以来,兴庆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深化 “四闲”(闲置厂房、楼宇、土地、校舍)资产盘活,采取 “一楼一策” 开展二次招商,成功推动桔子酒店改造、银川肾康血液透析中心、绿岛加油站及后院充换电站等一批新项目落地,已盘活空置楼宇 21 处,总面积达 21.52 万平方米。
黄河岸边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
走进通贵乡司家桥村,房前道路宽阔平整,屋后绿树成荫,工人的吆喝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,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。
村民驾驶农机具正在通过司家桥村新建混凝土道路。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
“这次和美乡村建设,我们对全村进行了全方位细致规划。” 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秦德胜介绍,基础设施方面,除了修缮现有路面,还在村庄北侧干米渠南侧新建一条长 1.5 公里、宽 4 米的混凝土道路,未来还将配套亮化工程,彻底解决村北片区交通不便的问题。此外,沿街杂乱的电缆电线将通过 “三网合一” 改造梳理整齐,破损的雨水箅子会重新设计安装,道路两侧的排水沟也将全面疏通,沿街退化的绿化则会进行修剪补植,让村庄更添绿意。
“这条土路修得太好了,终于不用绕路了!” 村民孙林的话朴实却真挚,道出了司家桥村四、五、六队村民多年来的期盼。“路通了,去乡上赶集能少走五公里,太方便了!”
“路修好了,我们还要往农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。” 秦德胜说,2023 年 1 月,村里的采摘园一期项目已完工,今年还将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新增一批特色项目。此外,村里的 “田园未来村” 里还建了一座 200 平方米的村史馆,这里浓缩着村庄的过往、记录着当下的变迁、更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,成为传承乡土文化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。
暮色渐浓,兴庆区的各处场景相映成趣:塔东小区的路灯次第亮起,照亮居民归家的路;司家桥村的稻田里,蛙鸣此起彼伏,合奏出田园夜曲;肾康透析中心的最后一台机器完成当日消毒,静静等待新一天的使命。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画面实盘配资门户,共同编织成一幅民生改善的立体画卷,在黄河岸边续写着兴庆区的焕新故事。
升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